西门大少
				 
				门诊报销突然“没了”!新乡新政:别让慢性病患者“不敢看病”
河南新乡最近干了件大事”:直接把市里几家大医院的门诊报销给按了暂停键。消息一出,老百姓心里直犯嘀咕:这是啥意思?以后感冒发烧去大医院看个门诊,得自己全掏腰包了?
这事儿可不是拍脑袋决定的。背后的逻辑,官方说法叫推进分级诊疗”。说白了,就是想让大家有个小病小痛,别都一股脑往大医院挤,先去家门口的社区医院看看。大医院嘛,就专门负责攻克那些疑难杂症。这个想法本身没毛病,就像交通要分流,不能所有车都往主干道上开,不然谁也走不动。
可问题来了,这政策真能像导航软件一样,精准地把每辆车都引导到正确的路上吗?恐怕没那么简单。
首先,最让人担心的是误伤”。啥叫误伤?就是那些真正需要在大医院看门诊的病人。比如,家住新乡的王大爷,有十几年的糖尿病,还伴有高血压,每个月都得去市三院找内分泌科的专家调药、测血糖。社区医院不是不想去,但那里的医生对王大爷这种复杂情况经验不足,万一用药不当,出了问题谁负责?以前门诊能报销一部分,大爷觉得还能承受。现在好了,全自费,每个月光药费和检查费就多出好几百,这对一个退休老人来说,可不是笔小数目。再比如,李女士最近总觉得浑身乏力,社区医生看了半天,建议她去大医院做个全面检查,排除一下免疫系统方面的疾病。这下好了,光检查费就得几千块,还得自己掏,她心里直打鼓,这病还查不查了?经济门槛”一上来,多少人可能就选择硬扛着”了?
其次,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”的老戏码,很可能再次上演。大医院门诊不报销了,但住院报销啊!这就可能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:门诊挤不进去,病房反而更满了。你想想,一个本来在门诊就能解决的慢性病稳定期患者,或者一个需要做个小手术的病人,现在可能会被医生善意”地建议:要不您办个住院吧?这样费用能报销,您也划算。”听起来是为患者好,可实际上呢?一个原本几百块钱就能解决的门诊问题,变成了几千甚至上万的住院费用。患者虽然报销了大部分,但自己掏的钱可能没少,还白白浪费了几天时间,占用了本该留给急危重症患者的床位。医保基金的总支出,非但没降下来,反而可能因为住院成本的飙升而大幅增加。这岂不是典型的按下葫芦浮起瓢”?为了让大家少去大医院门诊,结果把更多人赶”进了大医院的病房,最后谁也没落着好。
更别说,有些地方本身就存在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。比如,某个县城,最好的医生、最全的设备都集中在县人民医院。老百姓生了病,哪怕只是个小手术,也信不过乡镇卫生院,宁愿多花点钱去县医院。现在突然取消县医院的门诊报销,硬把他们往下推”,结果很可能是,要么大家硬着头皮多花钱,要么就是小病拖成大病,最后反而以更紧急、更昂贵的方式住进了县医院。
改革从来不是一锤子买卖,更不能是一刀切”的冷冰冰指令。一个好的政策,既要有大刀阔斧的决心,更要有绣花针”般的细心。新乡的这次探索,勇气可嘉,但后续的补丁”必须得打上。
对于那些像王大爷一样,确实需要在大医院门诊长期管理的特殊患者,能不能开个绿色通道”,给予他们特殊的报销保障?对于那些住院率、次均费用突然异常飙升”的医院,医保部门的火眼金睛”是不是该更频繁地亮起来,严查小病大治”的猫腻?对于那些医疗资源薄弱的地区,是不是应该先把社区医院的本事”提上来,再谈分流”?
说到底,医改的终极目标,是让老百姓看得上病、看得好病、看得起病。任何一项改革,如果偏离了这个初心,哪怕设计得再精巧,也可能走向反面。希望这剂旨在分级诊疗”的猛药,最终能精准地药到病除”,而不是让本已不易的患者,再为改革的副作用”买单。毕竟,民心才是最大的政治,健康才是最深的民生。
